强互动,AR、云技术创造体验感

  今年,直播、VR、AR等“黑科技”的运用为观众带来更多玩法,春晚不仅可以“看”,更能“体验”。

  在VR技术运用下,安徽卫视春晚上,国家级非遗——阜阳剪纸金鸡报晓幻化出凤凰展翅,黄梅戏七朵梅花与再现舞台的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隔空对唱。

  在北京春晚录制现场,多组舞台以360度全景环绕,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割裂感。此次春晚创造性地借助AR技术完成红包发放,通过全息智能互动技术,不但让“财神”置身于AR异次元空间中向现场和全国观众抛洒红包,而且红包还可以从现场主持人手中,投入AR全息空间中,变成自由游动的红包鱼,之后爆裂成喷溅的绚丽礼花,让观众直呼过瘾。

  央视春晚现场布置了30个云摄像头,实时收集视频信号。在信号集中的H5交互界面,观众们能观看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舞台上的节目,而是可以自由切换想看的信号源和场景,让每一个观众成为自己的春晚“导演”。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尹小健认为,红包、扫码、摇一摇等互动环节的嵌入,拉近了屏幕两端的距离。人们不仅能从中体验打开红包瞬间的紧张刺激,还能获得与主持人、偶像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满足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让春晚更加“食之有味”。

  玩定制,每个人都有可追逐的舞台

  为农民朋友定制的乡村春晚被网友称为 “虽然土得掉渣,但最接地气、最具喜气、最有人气”,“村晚民星”在舞台上自娱自乐,把农村生活的特色、中国乡土文化的传统融入节目中。不久前,全国乡村春晚启动仪式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举行,缙云县壶镇金竹村的村民挑着旗幡,舞着钢叉,把从明代沿袭至今的幡旗钢叉舞搬上了舞台。

  微商春晚、网红春晚、华人华侨春晚等针对不同群体的专属定制,诗歌春晚、越剧春晚、微电影春晚等针对不同艺术类型的特别设计,让春晚这道年夜饭丰富多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认为,春晚的分众传播,让个体的独立审美需求得到更多尊重,受众分化逐渐变成常态。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则为“私人定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央视网推出的“@春晚”为观众定制了场景中自带“@春晚”的节目logo、主视觉等元素的20秒短视频。这种通过春晚场景嵌入的定制拜年产品,将年轻网友的关注点拉回春晚现场,拉回到中国人春节特有的仪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