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讯(记者来庆新)6月4日傍晚,网友小林下班途经理工大学北门时,被路边传来的阵阵笙歌吸引。吹笙的是位卖艺老人,小林坐在路边陪这位卖艺谋生的老人呆了一晚上,收摊时老人获得了141.2元。老人既高兴又有些失落:“这其实不是我的本事……”连续5天,本报记者和小林走近这位吹笙老太,了解她自食其力卖艺谋生的生活细节。
志愿者下班偶遇吹笙老太
林增玉是大连志愿者爱心联盟的一名志愿者,第一次遇到吹笙老太是6月4日傍晚下班途中。看到小林看她,老人肩膀往上一提,嘿嘿一笑,露出可爱的表情。“我本能地以为她是在乞讨,就想上去问问她需要什么帮助,但她不是在哀求行人捐钱,眼神里没有丝毫贪婪。 ”小林形容,老人可爱的样子如同《神雕侠侣》中的“老顽童”。
小林给她买来晚饭,和老人聊天得知她是安徽来的,家里很困难。老人面前用纸叠了一个小盒子,盒里就二十几块钱。小林随即坐在路边陪着老人,这下围观的人就多了,听完笙歌给钱的人也多了。
晚上收摊时,小林帮着老人数了一下,一晚上挣了141.2元。老人喜形于色,嘴里喊着:“这么多呀! ”然而几秒之后神情便暗淡了:“这不是我的本事,我自己一个人演奏时,最多一天挣三五十,人家是看着你坐在这才给我这么多钱的。 ”
在小林看来,她好像是伤到了老人的自尊,“老人觉得就像是她的个人演唱会,她是主角,我是来捧场的嘉宾,确实帮了她,但是也伤了她,她很要强,她是靠自己的手艺来挣钱的。 ”
自觉靠卖艺挣钱养家不丢人
在小林送老人去车站的路上,老人说她叫刘淑华,62岁,老家是安徽灵璧县尹集镇程刘村的。自己5月30日才到大连,人生地不熟,怕遇到坏人。她从兜里掏出一张她和父母的合影,说家里有89岁的老父亲和87岁的老母亲,还有4个儿子。“我老伴儿2009年去世了,家里很困难,我得出来挣钱啊。 ”她离异的大儿子是小儿麻痹症,还有十几岁的孙女也得靠她来养活,老二老三去当了上门女婿,小儿子则在家里种地,家庭负担很重。
当时晚上已经8点半多了,公交车没有了,小林主动想把老人送回住处。“你们是不是不相信我啊,你们去看看也行。 ”老人的住处在沙河口区交警大队旁边的一片破旧平房区,房子租金是180元一月。屋里只有三四平方米,顶棚都是木板支撑着,除了床仅能容一个人站立。老人的床头上还挂着一大包药,有治腰疼的、治手腕肿痛的,还有治胃病的。
这几天,记者和小林一边联系安徽方面核实老人的情况,一边商量着如何能给她一些帮助。 7日晚上8点多,小林再次来到了老人的住处,此时老人已经没有戒心了。“你们不知道啊,你们送我回来的第二天,我都没出门,就怕你们是坏人……”她挠挠头挺不好意思的。
只会吹奏经典老歌
吹笙老太唯一的乐器就是她捧在手里的一把笙,这是一年前她花了280元买的,“笙有11个孔,不好吹的。”她短而粗的手指在11个孔上不停飞舞,给记者吹奏了《南泥湾》、《妈妈的吻》,吹完又是嘿嘿一笑,“我只会老歌,新歌不会吹。 ”
她说她还会唱歌,都是小时候在农村自己学的,像《白毛女》等。小林帮她联系了理工大学的食堂,食堂负责人答应老人随时可以来吃饭,作为答谢老人给他们弹奏了几首歌。“我年龄大了,出来打工又干不了体力活儿,只能发挥点爱好。 ”不过,吹笙这个活儿也很累,“天天吹嗓子疼,肺也受不了,天天擎着笙手腕都肿了。 ”
“我家里有89岁的老父亲和87岁的老母亲,还有4个儿子……我老伴儿2009年就去世了,家里很困难,所以我得出来挣钱养家……靠卖艺谋生,过路的人听了给点钱也行,不给我也不生气,没什么丢人的。 ” ——吹笙老太刘淑华
采访手记
吹笙老太是位高龄打工族
或许是我们见太多了,难免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乞讨者。吹笙老太和眼前摆个瓷缸跪着乞讨之人的差别在于,她在用劳动换取报酬,尽管她笙歌未必动听,但和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一样,也是一位无奈离家的高龄打工一族。小林曾说,明星开演唱会都需要购买门票,就在于双方你情我愿。遇到吹笙老太,不妨驻足听一会儿,随心情给点钱,也不算白帮人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