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相接处,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缓缓撩开了轻纱似的薄雾。云霞之下,绿树成荫的一座小岛为雾茫茫的黄海平添了几分灵动。

  从东港市北井子镇坐船,向西南方向行驶35分钟,就来到了“中国最美渔村”——獐岛村。

  海风吹拂,从村里的广场向上,是一条环山路,东西各有两处亭子,东行观日出,西处看日落。山路两旁,树木茂密,有几棵树竟然长在路中,成为岛上一景。

  “一棵树在岛上长大不容易啊!为了保留住岛上的树木,修路时没舍得挪。这些年我们在岛上栽花种树,下了不少功夫,岛上的绿化率达到了70%。”望着满山翠绿,獐岛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有颇为自豪。

  靠绿美村,更靠绿致富。昔日闭塞落后的獐岛村的逆袭故事就是从“绿”开始的。

  过去,岛上村民以海洋捕捞为生,2000年一场特大赤潮,村集体负债2800万元,“靠天吃饭”陷入了困境。

  “既要村民富,又要村里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反复探索产业转型突破口,经多方论证和考察,结合当地优美的海岛景观,獐岛村调整了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捕捞业、养殖业为两翼,发展绿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渔民增收致富。

  “每次出海,捕捞上来的海鲜,除了自家民宿用一部分,其余的可以卖掉。民宿和捕捞两项加一起,一年收入差不多二三十万元,挺知足的!”27岁的村民郭华文告诉记者。

  每天早上5点,渔佳乐酒店的老板娘由桂琴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天酒店要为30多位客人准备早餐。这个小酒店,她和老伴经营20多年了。

  “之前是几间平房,4年前翻新盖了两层小楼。接待能力一下子由过去的30人提升至70人,酒店设施也和城里的酒店没啥两样,都是室内带卫生间的标准间。”由桂琴对记者说。

  “你看我们村的生活环境,硬化路到户,垃圾分类,还建起了环岛健身步道,听说明年村里还要上观景电梯……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小康生活!”由桂琴幸福地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些年来,獐岛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不断完善岛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铺设海底供水、供电管道,翻修卫生院、学校,修建景观路、环岛路、环海栈道,大力实施全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鼓励村民建民宿、开饭店,逐步形成了集观海、垂钓、海水浴、品海鲜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村里拿出50%的集体经济收入购置客船、改扩建码头,客运公司已拥有大小船只11艘,专用码头3座,年运送游客20万人次,解决了游客增多导致的航线运力不足问题。

  借助旅游产业,獐岛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比郭传文和由桂琴起得更早的是村里的保洁员。今年59岁的王君香早在凌晨4点就拎起笤帚开始了环岛一天的保洁工作。“儿子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我在保洁公司,我们娘俩工作挺稳定,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在广场旁的椅子上稍事休息的王君香黑灿灿的脸上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

  “现在,村集体资产超过2.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过7万元。”张忠有告诉记者,村集体富了,反哺村民有了底气。村里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保险,每人每年发放环境治理交通补贴1500元,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等,村民年人均福利达6000元以上。

  “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渔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村”……这就是獐岛村。

  正是如此的“深耕细作”,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践行,换来了青山碧海和朴实民风的相得益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独具魅力的海岛风情。

  现在的獐岛村,90%的村民搞起了民宿,开起了饭店,村民“靠海吃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增收致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