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很幸运,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孙杨很幸运,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

  新闻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讨饭糊口。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还在襁褓中的近万名孤儿沿着蜿蜒向北的铁路,从上海被送到辽宁、山东、河北等20个省份,被社会救助机构安排到养父母的家中,演绎了一次当时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人口迁移。

  在调剂到辽宁的300名上海孤儿中,有100人被分配到了沈阳。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养父母去世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寻亲之路。本报曾在2006年以“上海孤儿寻亲”为主题进行过连续报道。

  几乎屏住了呼吸,当微信提示音响起的刹那,她感觉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上海档案局”一行大字显现,下面是一张泛黄的婴儿照片……“那正是56年前的自己!”

  1月6日,阳光灿烂的日子。56岁的沈阳市民孙杨女士赶到沈阳晚报编辑部,她双手颤抖着捧着电子版的半世纪前的“档案”,向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讲述了“上海孤儿寻亲”的续集故事——

  身世:上学到初三,才知是“孤儿”

  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皮肤白皙,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孙杨时常走神:“自己的生身父母,到底是谁?在哪里?他们找过我吗?”

  自己被养父母抱养的事实,是孙杨初三那年知道的。打记事起,她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只要有一口好吃的,保准给她留着。不过,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独生女恐怕算是凤毛麟角。

  “我咋没有兄弟姐妹呢?”她经常缠着父母追问。得到的,总是一再敷衍。初三寒假过春节,一位亲戚喝多了酒泄露了“秘密”:“你是抱来的!”

  孙杨向父母求证,开明的父母并未隐瞒,向她兜出了所有实情。像所有“上海孤儿”得知身世后的反应一样,她顿时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