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为民,为民创城。

  创建文明城,带来的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就在我们身边、时刻感受的惠民大工程。即日起,本报推出“创城·我们身边的变化”专栏,本报记者深入创城一线,见证创城之变,展现新风新貌。

  居民武恩丽亲眼目睹了自家小区从一个老旧小区被改造为有车杆、有门禁、有保安的保障型物业小区。她告诉记者:“以前小区四敞大开,特别没有安全感,楼道里、自家房门上到处都是小招贴,现在保安24小时巡视管理,安全了,环境美了,我们的幸福指数跟着房价往上蹿啊!”

  武恩丽所说的保障型物业,是今年和平区针对老旧小区引进的一种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以此破解老旧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又回原样”的老大难问题,让老旧小区居民过上品质生活。

  居民点“菜单”选服务 社区颜值与内涵共提升

  如何让老墙换新颜,提高社区“颜值”?

  和平区太原街街道铁军社区通过墙体彩绘的方式刷新了小区的“颜值”,看着原本“灰头土脸”的老墙焕发出新的光彩,居民王良喜笑颜开。

  和平区在引导居民选择管理服务主体时,依据各旧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灵活采用居民可接受的不同物业服务方式,缺什么就补什么,适合什么就实施什么,不搞“一刀切”。铁军社区的墙体画便体现了这种居民自治管理的效果。

  和平区从实际出发并经业主大会同意采取引进保障型物业服务方式、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方式、业主自治管理服务方式、产权单位管理方式等多种方式,为小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全面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小区品质。

  为扶持旧住宅区物业管理主体开展物业服务活动,和平区每年投入4500万元用于旧住宅区保洁费用,弥补旧住宅区物业服务收费低、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经过业主大会同意将小区闲置的共用设施设备及共用部位出租,所得费用纳入小区物业管理费用。

  分享“1+1+1”共治红利

  小区老居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2010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对旧住宅区进行综合改造和环境提升,但旧住宅区管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平区以加强和发挥社区大党委的作用为突破口,建立“1+1+1”(社区党委+业主委员会+保障型物业)小区协商共治管理体系,形成了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居民、管理(产权)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试点效果很好,为今年在全区全面推进落实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主体,使旧住宅区达到“七有七无”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

  文安路社区书记胡静琴说,架构“1+1+1”小区协商共治管理模式的大党委体系,持续推进创城工作,支持保障型物业深入老旧小区“腹部”进行治理,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打造成标准化样板工程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截至8月25日,和平区770个旧住宅区(庭院),已落实管理服务主体的有740个,占总数96.1%。

  佟志军在文安路社区体南小区居住了20多年,看着院子里的“脏乱差”,本来动了搬家的念头。可如今小区引进保障型物业,小区环境变得干净优美,小区居民生活开始有品质了,这让佟志军彻底打消了搬家的想法。(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