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朝鲜交“学费”

  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紧邻朝鲜的区位,丹东与朝鲜的进出口贸易也较为活跃。但其中的曲折过程不在少数。

  除了屡见报端的朝韩、朝美关系紧张导致多次朝鲜境内的开城工业园中断运营,中国也为朝鲜政策频繁变动而交了不少“学费”,此前中朝之间的罗先经济贸易区、黄金坪经济区等也未建成。

  “对朝贸易让很多人发家致富,但也让很多人倾家荡产。”当地多位商业界人士在谈到与朝鲜的经商贸易时说。

  “朝鲜目前还是计划经济,不允许私营经济存在,货物进出口是由各商社(类似于国企性质)代替政府和军队进行采购,所需货物也是五花八门,我们都是被动接单子,然后把价格报给他们,进而发货收钱。”从事对朝贸易近10年的当地人胡先生说,“如果朝鲜没有某样商品的需求,你把原价100元的货10元卖给他们都不要,他们没有来回倒卖赚取差价的逻辑。”

  胡先生补充道:“我们在与朝鲜商社打交道很多时候基本处于稀里糊涂的状态,朝鲜人基本不和我们讲太多,资金来源等也琢磨不透,发给朝鲜的货经常会由北京的账号转账过来。而且他们是花国家的钱,所以对进货价格并不十分敏感,不过他们吃回扣也是明着吃。很多产品我们从南方进货再卖给他们的时候已经加价加得很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会让我们再加15%,而这15%需要给他们5%作为回扣。”

  据其介绍,在对朝贸易中,除了受到朝鲜半岛局势影响,贸易中的“灰色地带”也常常让国内的商人损失惨重。“之前朝鲜商社收货后,经常发生对方失联的情况。”胡先生举例称,此前朝鲜商社在头几次与国内商人打交道时往往会现货现结,甚至给中国人回扣,出手很是大方,等熟悉了则开始欠款,最后消失不见。除了回扣,朝鲜商社也会向中国商人索要轻工产品或食品、酒水等,“很多时候他们有钱,回国也买不到东西。”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衣保中教授在受访时表示,朝鲜并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本身法律并不完备,而很多中国人抱着占便宜的心态,但当对方政策一变化,需要剪羊毛的时候则会“关门打狗”。“民营企业对朝鲜是一个弱势群体,一旦发生问题则会无处申告。”

  据此前媒体披露数据显示,丹东对朝鲜的贸易额约占中朝两国贸易额的40%,经丹东口岸过境的货物量约占中国对朝贸易总量的80%。

  丹东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三年间,出口总额分别为26.6亿美元、24.9亿美元、16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下降11.9%、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