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北县乡村像泰来县一样瞄准了电商发展,不仅让冬闲的农民忙起来,也打开了一片新市场。

  黑龙江省富裕县县委书记刘海城说,电商出现前,由于产地与市场对接不畅,每亩水稻农民可以赚500多元。如今,县里统一实行有机种植,在电商平台上平均售价每斤30元以上,每亩地刨除成本至少赚7000元,是原来的10多倍。

  随着越来越多电商村在东北发展起来,夏天忙种植,冬天忙销售,农民一年四季都闲不住。吉林省敦化市商务局副局长林哲说,电商进村打通了农产品上下行的渠道,也改变了农民固守一亩三分地的陈旧思维方式,带来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

  在吉林双阳、柳河等现代农业示范地区,有机粮食蔬果等现代农业项目不仅在产销环节不断创新,还带动了都市农业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温室大棚采摘四季客流不断,冬闲时节的农民变身为导游、服务员。由于发展的“火力”很旺,一些地区甚至本地农民不够用,还要到外地招聘。

  “猫冬”到“忙冬”背后的思维转变

  随着东北振兴脚步的加快,类似“猫冬”这样的旧习惯已经逐渐丧失了根植的土壤,新的发展理念正在带动农民摆脱陈旧思维,成为振兴东北经济的新动力。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如今东北一些地区的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带动农村集体发展、通过旅游等新兴产业闯市场等发展模式奏效了。

  “当前东北经济社会正从农村最基层逐步发生转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说,“从‘猫’到‘忙’,虽然只是一个字的转变,却意味着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僵化思维被打破。‘忙冬’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也带来了东北人精神状态的提升。”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时建人等长期关注东北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认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东北计划经济包袱沉重,东北人尤其是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让更多东北人从“猫冬”走上“忙冬”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未来还需要让具备发展活力的“点”连成“片”,让市场思维驱动振兴步伐。新华社长春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