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寒流初至,董大姐早早地把收在楼后小仓库里的炉子搬了出来。眼看着就到生炉子取暖的时候了,她所住的正仁街90号楼没有暖气,看到本报关于西安路一号楼火灾的报道,董大姐说今年生炉子得“格外小心”。在我市,像西安路一号楼这样的“无暖老楼”并非个案,这些老楼有的已找不到产权单位,本地住户也不多了。因为没有供暖设施,电热器、炉子成了无奈的选择。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我市仍在以拨款改造、自筹资金并网供暖、动迁搬离等方式,渐次解决“无暖老楼”的采暖问题。
正仁街90号:冬天“外头穿啥家里穿啥”
在正仁街90号,3层高的楼里住了18户。像往年冬天一样,这个没有供暖设备的老楼又将迎来寒冷的考验。搬离还是“留守苦熬”,再次成了居民们需提前盘算的问题。董大姐没地方搬。住在一楼的她家门向街而开,打出了一个不大的烟道。凭借这点优势,董大姐成了楼内唯一能生炉子取暖的人家。昨日记者在董大姐家看到,土炉子已经收拾出来,准备支好。“眼看就到冬天了,煤炭和木柴我都准备好了。”在董大姐家的小仓库里,劈柴已经摞成了一座小山。
生炉子脏,更危险的是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隐患。“煤和木头都是易燃物,一旦起火可不得了。”董大姐说今年更需小心。
相比董大姐,楼内的其他住户只能用电取暖。可是老楼的电路系统老化,承受不了太大压力。居民们说,去年冬天最冷时,90号楼电闸起火多次,险情频频。“我们后来连电暖器也不敢用了。”居民陈大姐说,为了防寒,她只能“外头穿啥家里穿啥”。
居民们告诉记者,90号楼眼下已经找不到产权单位。投资改造增设暖气设备也暂时无望。“哪怕让我们集资安装暖气,也比这样挨冻强啊。”有居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