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沈阳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力争3年达到全球前50名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水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振宏石庆伟

  曝光出租车宰客、管理混乱行为;通报政务、税务窗口服务态度差、工作纪律松弛现象;点名批评责任人员、责任单位……岁末年初,一系列重拳打击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行动,让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沈阳,掀起一场优化营商环境“风暴”。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在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振兴“四个着力”战略举措中,沈阳正在启动一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营商环境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前50名经济体的水平,为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攻坚”国际化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在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竞争背后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2002年以来,世界银行开启评估世界各国及地区营商环境之举,发布系列《营商环境报告》,对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对标排名。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蒙徽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营商环境日益成为城市和区域竞争的核心和焦点。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之际,中央领导强调东北地区要建设投资、营商等软环境,遏制资本、人才流出,吸引投资,促进发展。这些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加快全面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拥有829万常住人口、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沈阳市,历史上是关外重镇、盛京皇城。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中心城市,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素有“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装备部”之称,为中国现代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建国后30年间,就向全国输送了约40万中高级人才,调拨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装备60多亿元,创造价值是国家投资的3倍。

  经历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阵痛和负重前行,在国家振兴战略助推下,沈阳开启“凤凰涅槃”新征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攻坚克难关键阶段:净化政治生态,做实经济数据,系统推进创新改革……

  “沈阳在引领振兴发展中承担光荣责任,一定要主动作为。”沈阳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对照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和先进城市成功经验,沈阳营商环境存在着明显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制约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

  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振兴大业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破解老工业基地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