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掀专项整治“风暴”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沈阳市营商办,看到一份厚厚的工作任务分解,每个专项工作组都确定了十几项甚至几十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设定了目标、完成时限、责任部门,并标注了责任领导的名字和联系电话,犹如一场战役完备的“作战计划书”。

  仅以企业环境为例,根据世界银行提出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围绕企业生命周期五个阶段,设立了10余项指标,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的便利程度等。

  王蒙徽向本刊记者表示,要解决突出问题,着眼于进一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打破权力寻租链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规范监督管理措施,对不作为乱作为、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必须及时曝光,严肃追责。这种自找差距、自亮家丑,显示了沈阳冲破振兴“腊子口”的战略定力和必胜信心。

  去年12月16日至17日,沈阳市组织人员明察暗访,分赴机场、火车站等窗口地区,就出租车运营进行了暗访调查,打车15台次,发现问题车辆11台次,将索要高价、不打表、故意绕道、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曝光,对交通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要求开展整改。12月下旬,又分赴市内各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及部分税务服务场所进行暗访调查,对发现的中介服务不规范、工作效率低、态度差等问题予以曝光,对责任单位通报批评。

  强化责任追究起到了巨大的警示震慑作用。沈阳市交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1420件出租车违法违规案件、900多名司机进行了处理,市公安、工商、国税、房产也分别曝光处理了一系列问题和责任人员,市纪委通报了10起典型影响营商环境的案例,其中一名房管工作人员因向服务企业索要汽车,被移送司法机关。

  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引起强烈反响。“各区、各部门、各界群众都动起来了,由观望到关注、点赞,积极参与。”沈阳市委督查室主任程谟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各方反馈信息来看,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沈阳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民心所向,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准了问题症结,牵住了牛鼻子。

  “投资要过山海关”

  一段时间以来,“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社会议论,引起身处东北的沈阳干部群众警醒和震动。正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不担当使然,也有制度性矛盾和漏洞、改革滞后等因素造成。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家企业在沈阳某区,按程序拍得一块商住用地,却无法按计划开工建设,因为另一部门出示的规划图上,这片土地是一处公建用地。“规划打架和信息孤岛”现象让企业无所适从,也让部门头疼。

  沈阳今年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将以“多规合一”平台建设为依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平台”建设,构建具有统一空间坐标系、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的业务共享平台,让规划之间不再“打架”。

  当前,沈阳干部群众日渐形成共识:只有突破营商环境这个振兴路上的“腊子口”,才能实现“投资要过山海关”的初衷,促进老工业基地再造发展新动力、构筑竞争新优势。

  “必须在思想上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增强勇于变革、勇于突破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沈阳市委秘书长、市营商办主任连茂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今年初,沈阳把短期整治与建立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复制厦门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聚焦重点问题,推进15项重点工作,包括推进转变政务服务职能,优化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标准,完成联合审批平台、“多规合一”平台,改善进出口贸易通关环境,建设信用信息平台,加强垄断行业专项整治,集中力量解决设施环境等突出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旨并不是在于减少政府监管,而是改善监管,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环境。根据沈阳市营商办的最新统计,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已由原来的666项减少至548项,削减18%;公布了公共服务清单。市房产部门将商品房预售许可办理时限由法定10个工作日压减至4个工作日,水务集团将施工用水审批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沈阳市委督查室督查专员车东玉告诉本刊记者,外地一家企业与沈阳所属的新民市(县级市)有关方面合建一个项目,但在后期合作中,新民市有关方面不讲诚信耍赖、捣乱,往路上倾倒炉灰渣、收取过路费等等,市营商办接到投诉立即调查核实,要求有关责任方清除炉灰渣,并对责任人予以处理,受到企业好评。

  结合创新改革试验,沈阳市进一步降低垄断行业涉企服务收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燃气部门将民用燃气工程和维护费用从原来的每户上限7000元降到4800元。市国税部门开展“派单制”执法,完善“无风险不打扰,无派单不执法”工作模式,减少对企业的非正常干扰。市地税部门等窗口服务单位实行双休日不休息,方便市民随时就近缴纳契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