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到,保极宫的院子南北两侧是两座宫殿,东西是高出地面的游廊,于是,这个院子无形中就成了低于四周地面的凹陷之处。“每次下雨,这个院子都会形成积水,排水不畅造成周围建筑基础沉降、墙体开裂,地面砖粉碎,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危害到古建筑的安全,也妨碍参观。”李声能说。于是,三个月前,在国家文物局批复后,沈阳故宫开始了一项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地下排水系统改造,重点解决像保极宫这样会形成积水的地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改造工程开始后,人们在地下意外发现了一个属于保极宫的清代排水口,这个发现让保极宫的积水之谜解开了。
沈阳故宫排水系统明暗并行
记者看到,这个排水口约有碗口大小,就在一侧基石墙的下角。据李声能介绍,在这次修复之前,这个排水口被隐藏在地面之下。
“因为地面在历代都有修缮,于是地表被不断加高,原本显露在外边的这个墙上的出水口就被填满并覆盖在地下了。”李声能说。
这次地下排水系统改造施工时,人们意外发现了这个排水口,于是,改造计划临时变更。沈阳故宫方面挖出了大量的土方,将保极宫院子的地面下降了大约10厘米,恢复了历史原貌,也使这个清代的排水口重见天日。
“发现了这个排水口后,我们对沈阳故宫清代的排水系统构成有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了解。”李声能说。
据介绍,清沈阳故宫设计之初,排水系统采用的是明排和暗排相结合的方式。所谓“明排”,就是积水经由地表面排出。“沈阳故宫整体上高于周围地面,内部设计是北高南低,由北向南,每一重宫殿院落都要比其南侧院落高些,于是,当有雨水的时候,水会直接排向南侧故宫地面,并最终进入市政管网。”李声能说。
所谓“暗排”,则是指地面上的雨水面对围墙、游廊等阻塞物时的排出。“一般这种情况,墙下都会留有一个圆形的排水口,并且遥遥相对的两个相邻的排水口之间,基本保持呈一条直线,并形成一个不明显的坡道。”李声能介绍,经过他们这次改造时的测算,当时沈阳故宫的暗排水口彼此之间的坡度约是3%。。
“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坡度,保证了从高处流淌下的水流,能够顺利经过下一个排水口最终流出沈阳故宫。”李声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