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生队伍中,有一部分是“盲考族”,因为热门岗位竞争激烈,或者是专业受限,或者是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锁定了“无限制”的职位,希望首先考上公务员,有了经验再“找碗”。
小山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相当不理想,为了寻求一个稳定的工作,小山选择考公务员,对学历、基层工作经验、政治面貌或者是其他岗位要求都“无限制”的岗位是小山的首选。
“我是学历史专业的,我很少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公务员职位,只能选择无限制。”小山说。
学数学专业的小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是盲考一族。
小山和小月都认为,只有先进入到编制内,才有可能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有了基层工作经历,再找一个满意的岗位就会容易一些了。
公务员韩佳(化名)也是这样打算的。2009年,刚大学毕业的她考上了基层的公务员,不过,这个职位并不是她满意的岗位,“离家远,岗位发展前景有限,在那我好像一下子看到了退休前的样子。”
小韩说,就是为了能进到编制里,才同意父母的建议,考了公务员。按父母的计划,积累几年基层工作经验,比没进到编制内有优势。比如辽宁省监察厅前一阵公开遴选公务员,这个职位如果不是公务员,就没有机会了。本报记者 谭皓 岳巍
没有考“碗”热 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活力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离不开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这个客观基础,也与人们心目中公务员的高“含金量”紧密相关。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近些年来,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的安全感并未与收入同步增长。恰恰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种种因素,担心收入下降、担心丢掉工作、担心养老生病等焦虑心理,在人群当中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热衷考公务员,他们在选择其他职业时,也普遍更加注重工作的福利待遇,而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爱好与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软要素,关注度都在不断下降。
毋庸讳言,如果社会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都想当公务员,如果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跻身机关才有最好的就业出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一句话,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只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也有条件自己创业,或者在企业、非机关岗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