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新民市召开“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截至目前,中国文物地图标志在新民区域内有119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以及共计四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介绍,新民常住人口56.56万人,生活着汉、满、回、蒙、鲜、锡伯等民族,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新民独特丰富的文化格局。

  3万年前新民就有古人类活动

  宋长新介绍,经考证,约3万年前在新民市陶家屯羊草沟村南山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使用打制而成的具有北方小石片特征的刮削器、尖刃器、石核等工具进行生产生活。在距离他们约2.5公里的东蛇山子镇荆家房申村的辽河岸边和兴隆堡镇长山子村的辽河岸边,发现了同时代的水牛头骨化石、披毛犀胸椎和腰椎骨化石等文物,丰富了这一时代考古的内容,勾勒出一幅旧石器时代晚期新民地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最早以张家屯镇偏堡子村命名的偏堡子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分布和影响极为广泛的重要的考古成就。以早期青铜文化为主的高台山文化和公主屯后山青铜文化遗址,对研究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一2020年,“北嵅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基本呈现了沈阳地区商周时期的整体文化风貌。

  119处文化遗址丰富辽河文明

  目前,中国文物地图标志有新民区域内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11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处,为高台山遗址。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包括公主屯后山遗址、辽滨塔、清代柳条边和现代革命文物“中共新民特别支部旧址”。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有8处,分别为腰高台子山遗址、清真寺、大石狮子遗址、南王岗遗址、高荒地城址、白屯城址、巨流河城址、日本驻新民领事馆旧址。

  “这些文化遗址是辽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辽河文明的内涵,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依据,同时也为新民这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寻找到了历史文化根脉。”宋长新说。

  “民间故事”列入全国首批保护名录

  新民市文化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1986年,全国开展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这相当于全国性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民文化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推出了10余位能讲百则以上民间故事的故事家,共收集民间故事9500则,并出版了《谭振山民间故事》、《新民资料本一、二、三卷》、《新民传说故事选上、下册》等等。

  2005年,响应国家号召,新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在全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中,新民市申报的《谭振山民间故事》列入全国首批保护名录,《新民传统二人转》、《杨久清民间故事》和《王树铮民间故事》列入辽宁省级保护名录,《新民民间吹打乐》、《四医堂中医诊治》列入沈阳市级保护名录。

  新民公布四批非遗保护名录

  目前,新民市共公布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33项,包括谭振山民间故事、杨久清民间故事,新民二人转,王树铮民间故事,世医堂中医诊治,芝麻糖手工艺制做,新民民间剪纸,辽西秧歌,清宫传统中药制做工艺,盟方三项合一反射疗法,安氏正骨,王氏锦医堂,凯丽血肠,石磨食品工艺,新民血肠制作工艺,王家熟食,丽娜面塑,传统锔艺,新民柳编,金阿婆特色熟食,工艺葫芦,手工皮具银饰,传统绳镖,鲁班木艺,锡伯族传统手工苫草房工艺,今檀酒传统酿造工艺,夏福记烧鸡,酱香白菜传统制做工艺,传统泥塑,五谷画制作工艺,张志文民间故事等。

  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表示,这些项目含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武术等门类,这些厚重的文化遗存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来源: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