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也被挑毛病
业内人士提建议
人无完人,《我是歌手》的走红并不代表节目无可挑剔,相反,节目中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全明星参与注定让节目会过度依赖大牌,而单一的赛制又容易引起观众的观看疲劳,至于现场被观众诟病的流泪画面,则是原于音响不足,无法将歌手的真实情感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而在细节方面,经纪人的设置并未发挥为歌手选歌的功能,让人觉得有些画蛇添足;而导演在宣布结果时的复读机方式,也让观众大呼受不了。
无大牌不成活,亮明星才是最关键
虽然专业歌手对阵的形式很吸引人,但在节目制作之初,找歌手是节目组最头疼的一件事。如果想让节目一炮打响,大牌歌手是必要条件,只有请到了乐坛的王牌歌手,节目才会足够吸引眼球。但难就难在这,毕竟是已经有名气的歌手间的比拼,越是大牌,越不愿意参加。除了不愿自降身价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面子,身为歌坛一哥一姐,万一被乐坛新晋歌手淘汰,实在是一件太没面子的事了。所以就有了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跨越四座城市去追寻一位天后,请求她参赛,最后还被拒绝的故事。
没有大牌,正是节目最大的不足。韩国原版节目最大的看点就是乐坛新人和王牌歌手间的对决,没有了大牌歌手,节目的成活率肯定特别低。湖南卫视虽然请到了“小哥”齐秦前来参加节目,但他仅参加了几期就退赛了,给出的理由是档期有问题无法参赛,但鉴于齐秦有几期节目中排名比较靠后,有网友猜测他很有可能是不堪压力才选择离开。
不过,如果节目能请到陈奕迅、王菲这样的歌手参加,收视率肯定远远不止两个点了,但这样的“神”组合也几乎不可能出现。
赛制单一,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节目播出两期后,不少观众就对《我是歌手》的节目赛制表现出了倦怠。每期都是7位歌手轮流演唱,一对一PK,缺乏变化和刺激。其实,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组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每隔几期就给观众一些小惊喜,轮盘选歌、复活赛,甚至还不公布选手们的出场顺序,增加节目的紧张感和可看性。但关键的问题还是在赛制,即便这些小心思一时吸引了不少观众,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歌手们一个接一个的唱歌,最后再公布个排名,至少不想一直这样看下去。观众更想看的是舞台上的这七位歌手到底都是什么水平,他们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围绕着观众的这些诉求,其实节目可以给歌手们设定不同的条条框框,不妨听听林志炫唱摇滚,让黄绮珊再来首《我要我们在一起》这样的小清新,一定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观。又或者可以安排踢馆赛,让之前被淘汰的歌手回来挑战已经晋级的歌手,同样可以激起观众看节目的欲望。如果节目赛制在第二季不进行任何改进,很有可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不再有看下去的欲望。
场内视听超震撼,电视机前音效减半
《我是歌手》中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现场观众听歌听得如痴如醉,眼泪刷刷地往下掉,但电视机前的观众却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质疑观众表现得太过、太做作,表演痕迹太重。
事实上,虽然不能肯定观众中到底有没有人作秀,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场观众的反应并非完全是作秀。而现场的音效远比电视机上播放出来的要好得多。据悉,节目组邀请华语歌坛顶级的音乐人、演奏家级别的乐手组建豪华的音乐团队为歌手伴奏,音响设备也是演唱会级别的,在综艺节目中看,这样的配备显然已经是一流的了。只不过,经过了电视单声道的传送,生生让一首首足以让人流泪的歌曲减少了点味道。不过,同样是顶级伴奏,同样是演唱会级别的音响,相比之下,“好声音”的播出效果却好得多,看来《我是歌手》在音效上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