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辉、陈桂兰家庭陈元辉、陈桂兰家庭

  新民市辽滨街道公发社区的陈元辉、陈桂兰家,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家庭和睦,夫唱妇随,母慈子孝,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夫妻携手同心,共创事业辉煌

  陈元辉、陈桂兰夫妇二人都是人民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称号。

  陈元辉老师18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43年。由于学校条件艰苦,缺少老师,陈元辉不仅正常教授语文课、担任大队辅导员,还兼任体育老师,让孩子们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陈元辉老师利用一切闲暇时间给孩子们讲德育故事,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陈元辉老师在胡台侯三家子小学任教期间,创办了“红领巾周报”。各学校积极投稿,由陈元辉老师改编、刻写、印刷,然后发给各学校看。鼓舞儿童立志向前。

  陈元辉老师任大队辅导员期间,组织“春游捕鼠”活动,灭掉三百余只田鼠。活动成果在新民市报上刊载,鼓舞师生向前进。

  陈桂兰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36年,1958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刚接手的是胡台侯三家小学的一个谁也不愿管的“乱班”,陈桂兰老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育方法,向有教学经验的丈夫取经,克服各种困难,经过二年的努力,逐渐的把“乱班”教成了品德好,成绩高,爱劳动的好班级。班级被县里评为“优秀中队”。陈桂兰老师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陈桂兰老师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从事教育工作第十年时,转到李家套小学学校,刚上班,就听到学生家长们议论:“这回可好了,我们学校转来一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这是人们对教育工作者最高的评价。陈桂兰老师不负众望,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把学习不好的学生带到家里免费补课,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重点教育,经常家访,感动了无数的学生和家长。

  现在,二位陈老师已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每每回来看望二位陈老师时,都无不感叹:若无老师当年的悉心教诲,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二人同相风雨,彰显夫妻恩爱

  家人就象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家人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暖。

  陈元辉、陈桂兰夫妻,相依相守56年,同舟共济,不离不弃。为成就丈夫的事业,陈桂兰老师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家中和一切琐事,照顾四个年幼的子女。由于操心和劳累,陈桂兰老师经常感冒,接连的气管炎、关节炎、神精衰弱等病不断袭来,为了丈夫能够安心工作,陈桂兰老师从未跟丈夫报怨过,自己默默的承担着。陈桂兰老师常说:丈夫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照顾好家本就是女人的分内事。

  陈桂兰老师退休后,本想着该安享晚年了,谁知,却患上了肠息肉,先后两次入住沈阳市肛肠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住院医治期间,丈夫陈元辉在身边仔细照顾,寸步不离。经过丈夫的精心护理照顾,陈桂兰老师的的病情渐渐地好转起来。

  2012年陈桂兰老师又患了“腰间盘脱出”,带动左腿神经疼痛难忍,先后住了两次院。为了妻子能够早日康复,陈元辉自学了针炙、按摩,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并为妻子创作了一套健身操,每天带着妻子慢慢练习。陈桂兰老师也没有绝望、没有放弃,与病魔顽强斗争,坚强面对生活。陈桂兰老师的疾病治愈以后,夫妻两人商定,每年都要要出去走走,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陈元辉、陈桂兰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船,牵手相伴五十六个春夏秋冬,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杂事红过脸、吵过嘴,甜蜜不是恩爱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他们用不离不弃的坚守,写下相濡以沫、历尽磨难而弥坚的爱情宣言。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仁慈换来了家庭的幸福、美满。

  母慈子孝,善育重教

  陈元辉夫妇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总结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陈元辉夫妇说:“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事。而且任何事情只有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他们尊老爱幼、肯于吃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他们的一言一行,儿子和媳妇都看在眼里。受夫妻俩的影响,儿子、媳妇都养成了待人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工作和学习上也十分上进,一直是邻里们夸赞的好儿女。

  陈桂兰老人2003年到2013年之间由于身体不好,先后四次住院治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陈桂兰老师的儿子、儿媳,在母亲住院期间,衣不解带的昼夜照顾,没有半句怨言。陈元辉、陈桂兰夫妻是普通的教师,养育了四个儿女,生活基本没有积蓄。治疗费用成了生活中最大的难题。没等二老开口,儿子、儿媳已经将医药费交齐,并一再请求医生,一定要给妈妈最好的治疗,用效果最好的药,不要怕花钱,只要把妈妈治好,少让妈妈遭点儿罪,花多少钱都行。

  儿子、儿媳总是劝告妈妈:您只要好好养病,听医生的话,不要心疼钱,一切都有儿子呢!没有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会好过孩子的孝心,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陈桂兰老师身体越来越好。

  二零一一年,陈元辉在沈阳市评选“五好家长”活动中,被评为“五好家长”。儿子陈忠也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孙子陈昱含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影响下,从小就非常懂事,听话从不让大人操心,从小学到大学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奖状和证书,摆在陈老师的家中,闪闪发光。孙子陈昱含现在外地上大学。每到节假日回家的时候,都会给爷爷奶奶带当地特产,让老人们尝鲜。每年都张罗着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给爷爷奶奶讲笑话,讲自己在校园里遇到的新鲜事,哄哄爷爷奶奶开心,陈昱含常说:爷爷奶奶是我们家最珍贵的宝贝。

  和睦邻里,乐于助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做邻居是缘份。陈元辉、陈桂兰夫妇对邻居总是以诚相待,每天出门进门,见了面主动打招呼问好。平日里经常到周围邻居家走动,哪家邻居有困难,夫妻俩都会主动伸手,请医送药,贴心问候,资金支持,只要能做到的,在他们这里从来不会遇到“不”字。邻里家需要写些材料、孩子的一些学习问题,他都主动上门帮忙。

  陈元辉自学了按摩保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经常为敬老院的杨玉民按摩治头痛,为退休教师洪海伦治腰腿疼。一天,陈元辉老师在路上发现学生孟春雨两腿走路不齐,原来是胯骨伤筋手术不见好转。他不辞辛苦、风雨不误给其按摩一年多,同时编了三套康复操进行康复训练。陈桂兰老师也前去帮忙,教她要坚强,教她学习唱歌。结果其在学校举办的歌舞比赛中一举夺冠,创造了奇迹。老同事送来一名女生脚部受伤,不能参加考师范体育加试。我给按摩一周,脚伤痊愈,顺利考入师范。

  公发社区一个叫陈宁的孩子由于老去网吧玩失学了。二位陈老师多次家访动员,终于使他回到学校上课,陈宁现已大学毕业,安心工作。家长每次见到二位陈老师都会感激地说:“谢谢陈老师!”

  陈桂兰老师给五保户老袁拆洗又脏又黑的棉被。用了一袋洗衣粉,搓了数遍被里给搓坏了,又给换了新的做好。春节到了,她给双目失明的刘老送去白面和肉,让刘老能够吃上饺子。资助五保户杨老,又带他到商店买吃的、用的,杨老十分感动。凡是有困难的地方都能看到夫妇的身影。

  人老心不老,最美夕阳红

  陈元辉、陈桂兰二老常说:退休不是人生终点而是人生新起点,不是从工作岗位退出而是再参与,不是坐享清福而是再定位,不是依赖别人而是自主自立。人老心不老,才能活得好。二位老人退休后,参加了老干部大学和科普大学的学习,每天都坚持去上学,风雨不误。选修了书法、音乐、绘画等课程,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品尝着收获的喜悦,演绎着别样的晚年生活。

  2001年,陈桂兰老师在老干部局举办的庆祝建党80周年联欢会上表演舞蹈。她穿上了色彩艳丽的衣裙,人也仿佛年轻了几十岁,翩翩起舞的身姿,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健康活力。

  每天早晚,陈元辉、陈桂兰老人都到八家子公园打太极拳,并无偿教授大家学习太极拳、做保健操,不厌其烦的给大伙作示范,指导纠正动作,如今,跟着陈老师打太极拳的已经有了一百多人。陈元辉老人还自主编写了防治“手麻操、晕车操、健身谣”等印成材料上百张送给老人们习练,以提高健康水平欢度晚年。

  二零零五年,陈元辉在沈阳市老龄委的“三星”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沈阳市“健康老人之星”。二零零九年,陈元辉老人荣获了辽宁省老龄产业协会保健工作委员会健康大使荣誉称号。陈元辉老人的家庭也被沈阳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和沈阳晚报社评为选进体育之家。

  关心社区建设、传播正能量

  1996年,二老退休后找到公发社区,主动承担起社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一干就是20年。他们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致力于公发社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他们尤其注意关心下一代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电视、报纸查找资料,深入到机关、小区、居民和青少年中间,全面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生活和学习情况,与学校党支部沟通联系,进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并定期组织开展关协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地调研,进一步增强了他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有效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打好了较好的基础。

  为组建一个长期存在的“教育阵地”,陈元辉老师多方联系,民政局送来桌椅,师范给风琴和球、跳绳、毽子,附小给书刊,终于建立一个独立的青少年活动站,后逐渐变成了读书室。陈元辉老师发动“五老”和社会捐书。连续八年都开展读书月活动,现存书有600多本,在节假日开放,供老少借阅。室内布置三个学习园地,贴满活动剪影、老少书法绘画、学习心得。

  陈元辉老师2007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实施“青蓝工程”先进个人。陈元辉、陈桂兰夫妇从1998年至2014年连续十七年被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辽滨街道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闲暇之余,他们充分利用自己人缘好、威望高、善交际的优势,走街串巷,主动上门,与离退休老同志交心谈心,宣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老同志做好此项工作的“五大优势”,鼓励并动员“五老”按照“就近就地、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的原则,当好“十大员”,建立起了一支“五老”为主体、人数较多、覆盖面较广的一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建立学习型关工委,找材料,带领老同志每月进行学习,并记笔记。

  建立家庭,就是为了幸福地生活。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需要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家才会更温暖,社会也才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