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鹏家庭戴晓鹏家庭

  我的名字叫戴晓鹏,今年54岁,在和平区房地产市场管理办公室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我是一名普通的干部,在家庭生活中我是儿子的妈妈,父亲的女儿。

  和平区妇联开展此次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所以好的家风能支撑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正能量多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和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个家庭中,女性的作用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位妈妈、女儿,我也像千千万万个妈妈、女儿一样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每天在忙碌和劳作着,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但在平平淡淡、日复一日的日子里我在努力培养着我的儿子,照顾着高龄多病的父亲,为家庭的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的幸福晚年而默默的付出着。我也愿意借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一下。

  先说我培养儿子的事吧。

  我的儿子名叫谭家亮,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现在是手风琴世界冠军。国际手风琴联盟的秘书长称他为中国手风琴界的郎朗,为祖国争得了无数荣誉(在百度上可以查到他的相关信息),现在从事手风琴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培养儿子走音乐的道路,个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过程太多,历经二十多年,讲也讲不完,就谈谈几点体会吧。一是培养孩子要有的放矢。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想除了日后上学学习文化课外,还要让他掌握一门特殊的生存技能,以便更好地回报社会,但这个选项一定要适合他。我发现他很有音乐悟性,一首歌听几遍就会唱,而且音准好。6岁那年,我给他送到了和平区少年宫和金松淑老师学习手风琴。孩子非常喜欢,成绩突飞猛进,一年以后就脱离大班和金老师一对一的上课了。不到8岁就上台演出了。小学毕业前夕,金老师从专业的视角认为孩子适合走专业道路,所以初中、高中及大学本科的10年光景都是在沈音校园度过的。多年的学习,音乐已成为儿子的生命,他从骨子里热爱音乐,除了拉琴,他还创作、改编了大量手风琴作品,连外国人都拉他的曲子。因此这条路我给他选对了。二是培养孩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儿子在初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爱灰心,总对自己没信心,每当这时我总是鼓励他——你行,你很有潜力,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越来越好。为了在实践中强化他的自信心,我带他利用寒暑假期到全国各地去比赛,我知道比赛取得好成绩能最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在心理上会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和升华过程。200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带他去北京参加规格较高的国际比赛,儿子心理有些打怵,说:妈妈,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等国的小朋友会很厉害的,我比不过他们。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我说:重在参与,人家好就向人家学习。你就刻苦练琴,一切顺其自然。其实我知道孩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打消他的顾虑后他会加油的。我又在赛前对整个比赛章程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根据孩子的实力进决赛还是有希望的。比赛时孩子轻装上阵,不但进了决赛,还在决赛时精彩演绎了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尼古拉•柴金的《奏鸣曲•第四乐章》,七位评委中的五位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的评委都给了9.99分,在高手如林的少年B组中得了第二名。当时非常轰动,因为那时中国手风琴的整体水平和国际高水平的国家比差距不小,每个组别获前3名的中国选手都少见,他获该组第2名,而且战胜了2名俄罗斯美少年,使他的自信心大增,日后在国内的比赛中第一名从未旁落过。三是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力。音乐圈子有一句金句:学艺术的孩子都有一本血泪帐。虽然有调侃的味道,但也不乏真实性。因为学音乐太苦了,美妙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但在美妙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血泪和枯燥。基本功课程全是练习曲,天天听都要吐了,何况天天拉琴的孩子是什么感受?夏天热,孩子光着腿拉琴,琴把腿都磨破了,真是汗水拌着血水一起流啊,每当这时,孩子都说:妈妈,我不想学了,太累了,太热了,我要出去凉快一下。看着那么一个小身躯背着一个硕大的琴,我这心里也疼啊!可是我这个人就是有个韧劲,干什么就坚持到底并干好,所以孩子的请求我从没答应过。现在想想当时我心够狠的,但不狠就太容易放弃了。有一张当时的照片我现在没事就拿出来看看,就是夏天时孩子琴没拉好,我把他说哭了,但还没哭完,我让他接着拉,照片上的孩子眼睛红红的,光个小膀子,一脸的委屈,每当这时,我的眼睛都是湿的。儿子现在总说:感谢妈妈的坚持,否则我为祖国争光的机会都没有。四是培养孩子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儿子在国内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我没有满足,经常共同探讨国际手风琴的发展动态,2010年,送儿子去法国和德尚大师学习了半年,学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演奏技巧,儿子接连在克罗地亚、上海的两届世界杯(国际A类最高规格比赛)大赛中获得第三名。2012年,儿子代表中国的手风琴演奏家受邀到芬兰参加向欧洲50多个国家直播的电视大赛,经过几轮激烈的角逐,儿子获得了冠军,当地报纸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并配大幅图片。为祖国争得了巨大荣誉,也使儿子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儿子不但琴拉的好,做人也是有口皆碑的。首先他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人品好,正直善良,在公交车上第一位给老人让座的肯定是他。为学生买琴拒绝了琴行的回扣钱,把琴行老板都得罪了。他谦虚做人,微博的简介就是:普通的手风琴琴童。同时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在北京和深圳工作,每次回到沈阳都第一时间看望启蒙的恩师金老师。2013年我随儿子去洛阳演出,当地的一名年逾七旬的手风琴前辈到我们住的宾馆看望我和儿子,前辈说:“看见亮亮妈妈,就知道亮亮为什么这么优秀了。”我在受之有愧之余,感觉这是对我这个妈妈最大的褒奖。

  现在说说我和父亲的故事吧。

  我的父亲现已八十九岁高龄了,和我在一起已整15年了。近几年,体弱多病,每年在医院住院的时间将近一半。我也和绝大多数的姐妹们一样,在尽力地照料他的日常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老人吃好穿好都很容易做到,但我通过实践体会,老人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赡养,所以在这个方面我做了不少功课。我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广泛,精神世界丰富,但由于近几年疾病缠身,生活态度有些消极,时常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我就不断鼓励他,做他的思想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抽一个小时时间和他聊感兴趣的话题,如京剧、书法、时事政治、美国职业篮球、CBA联赛等。每天早晨出去买报纸是一天中的第一件事,还买来笔墨纸砚让他练书法。逐渐的他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了,每天给自己制定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等。随着眼力和听力的下降,我和父亲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不顺畅,他现在双耳基本失聪,已不能安装助听器了。我就随身准备了纸和笔,写大字让他看。我父亲非常关心前一阶段进行的CBA总决赛,因为他高血压病怕光晃不能看电视,我也几年不看了,头天晚上进行的比赛结果得第二天看报才能知道,为了让他尽快知道比赛结果,我在收音机里听到报道后马上写大字让他看,辽宁赢球了,他能高兴好几天,输了我还要开导他。

  另外,父亲的性情也很古怪,有时很不近人情,我也觉得委屈,但一站在他的角度去想,我就理解了。父亲每次住院,我都能掉几斤份量,因为天天跑医院,还要上班太累了。父亲住院几乎都是我在照顾,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他们都存在不同的困难,很少参与照顾,但我从没抱怨过,有些想法时马上就打消了,我最不愿意看到因为赡养老人姊妹之间有争端。

  父亲也很感动于我多年对他的细心照料,常对邻里说:“如果没有这个女儿,我恐怕早不在人世了。”

  我照料父亲的一切也深深地影响着儿子,儿子对姥爷特别好,今年春节回家,帮我在医院一起照顾姥爷,还给了姥爷1000元压岁钱,乐得姥爷合不拢嘴。现在爷孙俩还保持通信联系(因为父亲不会微信)。

  4月中旬,我父亲又要去沈州医院住院治疗双下肢动脉血痊病了。前一阶段落,我看了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先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很有感触,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孙少安、孙少平哥俩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煤矿工人,是最平凡的人,也没做什么惊人之举,但是他们立足自己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挑战人生的勇气就不平凡。我所能做的就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扬家庭美德,促和平新风尽自己的绵帛之力,扮演好自己的平凡角色。我还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