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俊家庭刘亚俊家庭

  刘亚俊1971年5月生人,汉族,居住在我社区香杨路77-213号楼,林盛矿下岗职工。她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曾在王震指挥下的三五九旅服役。当过八路军的父亲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刘亚俊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她从小到大的人品非常好。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人亲和有礼,诚实守信,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帮助别人,多年以来,在孝敬公婆,兄弟姐妹和睦,邻里团结等方面事迹感人,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在1992年结婚时他们夫妻和公婆四口人挤在40平米的楼房里,公婆当时就已年过七十,都需要人照顾。她是单位家里两头忙,在1995年生下了双胞胎儿子,之后不久丈夫也失业了,自己在外面找的工作需要经常全国各地出差,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忙的时候连过年都回不来。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年幼的孩子都担在了刘亚俊一个人的身上,都她自己一个人张罗。婆婆有时候便秘,她就用手一点点抠出来,从不嫌弃婆婆脏。有时候出去买菜的功夫,婆婆在家自己大便以后将大便抹得墙上床上到处都是,她回家以后一点一点收拾干净以后,在将婆婆衣服从里到外都换下来,一点都没有不耐烦。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却风雨不断,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照顾家中的老人,为他们遮风挡雨,添衣加食,治病求医。最忙的时候,她从凌晨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每天都在赶着过。可生活的艰辛没让她停止前进的脚步,家务的繁忙没能夺走她乐观向上的笑容。别人问她“你这样累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累!但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累点值!”她经常鼓励丈夫,再苦的日子,再艰辛的生活,都可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它。直到2005年婆婆去世期间由于她的精心照顾老人家没长一点褥疮,没遭什么罪。其实她婆婆属于旧式家庭妇女,文盲,在思想里还是很封建的,她嫁到这个家庭婆婆对她很刻薄,凡事挑理,横竖都看不上她,有时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产生分歧婆婆对她破口大骂,她从不还口心里再难过也不敢和爱人说,怕他为难。

  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她没工作,全家人的支出都靠公公和爱人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有一口好吃的都紧着他们来,那几年老人孩子吃苹果,她捡着苹果核吃。

  婆婆去世以后,她一如既往的照顾80高龄的公公,老人牙口不好,在家里她经常做两种饭,煮熟的大米饭再用锅蒸一遍,排骨肉煮熟以后撕下来剁碎了给公公拌到饭里吃。老人住院生病也都是她一个人忙前忙后。从结婚到现在20多年,她很少在外面留宿,因为家里老人实在离不开人。老人共有4个子女,其他子女也都很孝顺,商量着老人互相接过去住几天尽尽孝心,可是老人就是不去,觉得这个儿媳妇比女儿还亲,最贴心,谁都不如这个儿媳妇照顾的好,老人逢人便夸自己这个好儿媳。

  “百善孝为先。”暮然回首,这一件件一桩桩平凡的小事,汇集成了她最美的笑容,虽如花般朴实无华,却用自己芳烈的香气为她们家营造了一片舒适安乐的港湾,也让两个小孩学会了孝顺、领会了爱的真谛。在刘亚俊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两儿子人品也都非常好,孩子都已上大学,在外面孩子的为人那也是人人夸。孩子们坚持每周回家一次,陪爷爷洗澡,两个孙子一边一个扶着爷爷去散步,陪爷爷聊天,给爷爷洗脚,读报纸,陪爷爷去看病,给爷爷剪脚趾甲。爷爷高兴的合不拢嘴,常常告诉孙子多孝敬自己妈妈,说没有你们妈妈就没有我们一家子人的幸福。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上一辈的努力拼搏,正是他们当年的辛勤劳动打下了基础,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当年的劳动者虽然已经年过花甲,脱离劳动了,但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和应尽的责任,也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视人伦道德,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刘亚俊常说的话就是,我照顾自己的公婆不算什么事迹吧!没什么可宣传的,这都是做儿女应该做的事。她从林盛生活区到现在住在河畔一期,和邻居们关系处的都非常好,现在是本楼楼长,为大家帮忙跑腿的事没少做,邻居们都很信任和尊重她,特别是22年来照顾老人的事迹,更让很多人敬佩。

  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孝道美德,践行着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她不仅用爱将一个家庭每个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也用她的默默付出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纯净的灵魂,看到一个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看到我们都需要的社会正能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劳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