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讯(记者 吕良德)直面生死的经历,动人心魄的故事。

  3月11日,解放军第463医院举行“抗埃勇士事迹报告会”。当该院护士长富晓东向全院同行展示由中利双方医护人员共同签名的医院院旗时,官兵们眼含泪水对这位“抗埃勇士”报以热烈的掌声。

  3月18日,富晓东向记者讲述了她在援利抗埃中经历的生死考验。

  核心提示

  2014年11月14日,中国赴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起程。队伍中,45岁的解放军第463医院护士长富晓东目光坚定而从容。这一天,距她退休仅剩两年时间;离她做完子宫切除手术还不到半年。“我为能在和平年代参加战斗,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富晓东说。

  中国援利医疗队驻地设在几近废弃的蒙罗维亚SKD体育场,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没有条件,就自己动手创造。”时差还没倒过来,富晓东就和队员捡来木块,冒着近40℃的高温,动手打起了小方桌。待3个小方桌做成了,她的脸几乎晒破了皮。

  初到利比里亚,由于先期启运的抗埃物资迟迟没有到港,医疗队员们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物品维持生活,豆腐皮、榨菜丝成了每天必吃的食品。天气炎热,营养不足,杨笑、吴晓倩等队员不得不用安眠药保证睡眠。

  医疗队员们在驻地旁边开垦了一块小菜园,种上香菜、苦苣……从此,有了蔬菜沙拉、青菜汤,队员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张越每次到医疗队,都要到小菜园视察,称赞“这是中国巾帼天使们面对艰难危险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日子里,相互关心,时刻想着战友,是中国医疗队员的常态。“战斗”密集打响后,富晓东扯起了写有“疫情考验看巾帼,敢打必胜四六三”的条幅,激发第463医院6名队员的斗志。

  利比里亚地处热带,潮湿,闷热,蚊虫肆虐。人们一旦被蚊虫叮咬,极易感染致病。即使再热,队员们也不敢脱衣服睡觉。最要命的是,队员每次进病房,必须穿隔离服。平安夜这天,富晓东刚忙完上午的工作,中午又来了两名患者。考虑到当天值班的4名护士身体透支严重,富晓东自告奋勇再进病房。14名患者检查一遍,走出病房时,她全身就像水洗一般。

  援利抗埃,几乎每名中国医疗队员都有过危险的经历。一次,在为一名40多岁患者治疗时,富晓东在病房里前后忙了近两个小时。铺床单、检查、处置……闷得她险些休克。她面对窗口,喘息了20多分钟,才终于缓了过来。

  1月20日,富晓东值守最后一个班。看到一位18岁的男青年臀部溃烂,全身生疮,臭味弥漫时,她没有犹豫,立即清创伤口,希望尽量为他多做一些。但次日早晨,还是传来了他的死讯。这个在护理战线奋战了近30年的老兵,只能默默地擦去伤心的泪水。

  1月22日,结束了援利抗埃任务的中国医疗队,登上了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国。那一刻,战友们兴奋得鼓掌、拥抱,任凭热泪奔流……

  有人问富晓东:“怎么每次重大任务都有你,你是不是主动要求去的?给你立几等功啊?”

  富晓东坦然答道:“是我主动要求去的,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这是当代军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