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强(教育界别组)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的座右铭。姜周华是我的东大校友,我们在省政协教育界别组活动上熟识。彼时,他的团队刚从北京载誉归来——以东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他为第一完成人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种钢是什么钢?飞机的平稳降落,离不开有足够承载力的起落架。C919大飞机机身70多吨重,在落地瞬间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满足此条件的起落架高强度钢部件,只有自重8万吨的巨型模锻压机才能生产。姜周华团队自主研发的特厚板产品,是生产中使用的特大型高强模具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

  如今,电渣重熔产品作为国家重大工程、高端装备、先进武器最尖端部件制造的关键材料。曾几何时,却是我国冶金行业的短板。

  “80年代我开始做电渣冶金方向,那时候中国钢铁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电渣重熔主要针对高端精品特钢冶炼,研究者和企业关注较少。但我始终认为,电渣冶金技术在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姜周华说。他以行践言,甘坐冷板凳,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为日后的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特种钢结缘40年,姜周华从“特种兵”成长为带领“特种部队”前进的舵手。老姜常说,他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有成绩。他举例说,团队成员李花兵对课题有了新想法,深夜十一点把另两位“战友”接到实验室讨论,一直谈到凌晨三点半。

  钢铁精神凝聚成“特种部队”队伍的共识。 青年教师朱红春说,他们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老姜也和大家一样,累了就在车间的长凳上凑合休息一会儿。“我们非常重视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计算机模拟要做,钢也得天天炼,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实验室的炼钢炉每天都不停歇。” 董艳伍教授说……“部队”师生在实验室千锤百炼,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从研究计算到现场实操,个个练就了一身硬功夫。这里走出的硕士、博士,都是钢铁战士,备受企业青睐。

  常思才能常进。姜周华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针对新一代电渣重熔技术开展了原始创新和科研攻关,取得了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这一成果被推广至60多家企业的325台成套装备中,为我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发动机、AP1000核电主管道、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和材料难题,打破了欧美和日本在此领域30余年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保障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能源建设安全。目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1%,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没有顶峰。在“特种部队”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又传来新的好消息。姜周华被推举为电渣炉国际标准工作组组长,成为目前仅有的两项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并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授予IEC国际标准奖,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专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解锁高端装备制造材料,收获荣誉、放下荣誉、砥砺前行,是这支“特种部队”的真实写照。在东北大学钢铁楼的特殊钢冶金研究所内,“特种部队”和特种钢的故事还在继续。我期待他们新的精彩!

  通讯员:徐向南